“白釉青花一火成,花从釉里透分明。可参造化先天妙,无极由来太极生。”清代诗人龚轼笔下的青花瓷,既藏着火与土的淬炼智慧,又映照着东方美学的深邃意境。7月16日,锦绣翰林行知学堂的行知“小先生”们带着这份跨越千年的文化瑰宝走进课堂,以“绘出最美青花瓷”创意课程为桥,让孩子们在笔墨光影间触摸传统文化的温度,感受中国情韵的多彩。
一堂“双向奔赴”的文化启蒙课
“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,是以钴矿为原料,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后,经高温一次烧成的瓷器。钴料烧成后会呈现出沉稳雅致的蓝色,这也是它最独特的标志。”课堂伊始,主讲“小先生”以简洁生动的语言揭开青花瓷的神秘面纱。当课件中依次展示“罐、碗、瓶、壶、盒、杯、盘”等经典器型时,课堂瞬间变成了热闹的“文化分享会”。
“我知道这个!这是梅瓶,古代用来装酒的!”“这个是玉壶春瓶,我在博物馆见过,它的脖子细细的,肚子圆圆的,特别好看!”“还有这个瓷盘,我家吃饭的盘子和它有点像,但没有这么多花纹”……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,稚嫩的声音里满是对传统文化的热情。令人惊喜的是,不少冷僻器型的名称和用途,连备课的“小先生”都是查阅资料后才了解,孩子们却能凭着日常积累娓娓道来。

“原来孩子们的知识库早已埋下文化的种子。”现场的“小先生”感慨道,这份不期而遇的惊喜,让大家更加坚信:优秀的中华文化正通过代代相传的耳濡目染,在幼小的心灵中扎根生长,而这样的课堂,正是为这些种子浇灌养分的土壤。
纹饰里的“中国故事”
如果说器型是青花瓷的“骨架”,那么纹饰便是它的“灵魂”。在讲解青花瓷的花纹图案时,“小先生”们化身“文化讲解员”,用孩子们能听懂的语言解读纹饰中的深意。
“大家看,这种缠绕在一起的莲花叫缠枝莲纹,它象征着生生不息;旁边的牡丹纹则代表着富贵吉祥。”屏幕上,植物纹饰的素雅与灵动扑面而来。切换到动物纹饰时,栩栩如生的云龙纹和鱼藻纹引发阵阵惊叹:“这条龙好像要从瓷器上飞出来了!”“小鱼游得好快活,就像在水里一样!”

当“萧何月下追韩信”“八仙过海”等人物故事纹饰出现时,“小先生”顺势讲述了背后的历史典故。“古人把这么多故事画在瓷器上,是不是想让大家一直记住这些事呀?”一个孩子的提问,道出了纹饰传承文化的本质。此外,“龙凤呈祥”的喜庆、“金玉满堂”的祈愿、“花开富贵”的美好……这些蕴含在纹饰中的吉祥寓意,让孩子们明白:原来青花瓷上的每一笔,都藏着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祝福。
“古人好厉害呀,什么都能画到青花瓷上!”课后,一位小姑娘捧着笔记本,认真地在上面画下一朵小小的牡丹,“我也要把喜欢的故事画在我的青花瓷上。”
指尖流淌的“创意青花”
为了让孩子们从“旁观者”变为“参与者”,课程特意设置了手绘青花瓷画稿环节。在讲解完“拉坯、利坯、施釉、绘画、烧制”等基本工艺后,“小先生”们分发了画纸、彩笔等工具——这些材料均由“七彩假期”志愿服务项目暖心提供,为孩子们的文化实践保驾护航。
“大家可以模仿屏幕上的简笔画,更可以画出自己想象中的青花瓷。”随着一声“开始”,孩子们立刻投入创作:有的先用铅笔轻轻勾勒轮廓,反复修改直到满意才用黑笔描边,像个严谨的“小工匠”;有的则大胆下笔,线条流畅洒脱,转眼就画出一个别致的“青花罐”;还有的孩子别出心裁,在传统器型上加入了宇航员、彩虹等现代元素,让“古今对话”在画纸上悄然发生。

“老师你看,我画的青花瓷上有爸爸妈妈和我,我们一家人像缠枝莲一样永远在一起。”一个小男孩举着画纸,兴奋地展示自己的创意。小小的画纸上,蓝色的线条与五彩的想象交织,既有对传统文化的致敬,更有属于孩童的天真烂漫。
没有“最美” 皆是“传承”
课程尾声,原本计划评选“最美青花瓷”画稿的环节,却有了意外的温暖转折。看着孩子们捧着作品跑来,亮晶晶的眼睛里满是期待与忐忑,“小先生”们临时改变了主意:“其实呀,每一幅画都是最美的。因为它们都藏着你们对青花瓷的喜爱,对中华文化的理解。”
“真正的最美青花瓷,不是画得最像,而是能让更多人知道青花瓷的故事。”“小先生”们告诉孩子们,“今天大家画下的不仅是画稿,更是对文化的传承。以后如果有机会,我们可以一起把这些画变成真正的青花瓷,让更多人看到你们笔下的中国美。”
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,却牢牢记住了“传承”两个字。活动结束时,不少孩子小心翼翼地将画稿折好放进书包,仿佛捧着一件珍贵的宝物。
此次“绘出最美青花瓷”创意课程,是锦绣翰林行知学堂以文化育人的生动实践。通过“讲解+互动+实践”的模式,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触摸青花瓷的历史温度,感受中华美学的独特魅力。希望这样的课程能像一颗火种,让孩子们在心中种下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。待来日,这些种子终将长成参天大树,让中华文明的色彩更加绚烂。(suncitygroup太阳集团网站:刘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