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知学堂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行知学堂 > 正文

【行知辑录】翰林行知学堂:指尖上的中国建筑辉映童心中的工匠精神

发布日期:2025年07月20日 22:20   编辑:王明蕾  核稿:夏娟  终审: 许锃   浏览次数:

从“危楼高百尺,手可摘星辰”的雄奇想象,到“五步一楼,十步一阁”的精巧布局;从“画栋朝飞南浦云”的灵动柔美,到“百尺朱楼临大道”的沉稳刚健;从粉墙黛瓦的徽派古韵,到钢铁森林的现代交响……中国建筑如同立体的史书,镌刻着五千年文明的密码。为让这份厚重的文化基因在少年儿童幼小心灵中扎根,锦绣中心方兴社区翰林行知学堂精心打造“指尖上的中国”创意课程,以趣味教学与实践体验,让孩子们在彩泥的捏塑中触摸建筑智慧,在专注创作中体悟工匠精神。

堂课串联古今:建筑里的中国智慧

“小朋友们,你们知道哪些中国著名建筑呀?”课程伊始,主讲“小先生”赵立娜的问题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,瞬间激起孩子们的热情。“故宫!”“鸟巢!”“福建土楼!”稚嫩的声音此起彼伏,一个个建筑名字背后,是孩子们对世界的好奇与向往。赵立娜笑着点头,顺势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“建筑之旅”。

“大家看,这是南方的青砖蓝瓦马头墙,黛瓦层层叠叠,像不像展翅的飞鸟?”课件上,徽派建筑的黑白剪影在光影中流转,赵立娜细细讲解:“马头墙不仅好看,还能防火防盗,是古人结合生活智慧的发明。”随后,屏幕上切换出北方四合院的格局图,“北方天气冷,四合院围合起来挡风保暖,一家人住在院里,多热闹呀!”从黄土高原冬暖夏凉的窑洞,到内蒙古草原随风迁徙的毡包,从西藏高原抵御风雪的碉楼,到福建土楼固若金汤的环形设计,各地民居的特色在她的讲述中变得鲜活。

当画面转向故宫的金顶红墙,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。“这座宫殿有70多座宫殿、9000多间房屋,屋顶的琉璃瓦每一片都有讲究,屋脊上的瑞兽不仅是装饰,更象征着等级与守护。”赵立娜指着太和殿的屋脊兽,娓娓道来建筑背后的历史故事。平遥城墙的夯土技艺、岳阳楼的“四绝”传奇、宁波天一阁的防潮设计、洛阳白马寺的佛教建筑韵味……这些凝聚着古人智慧的建筑,在图文与故事中立体起来,让孩子们明白:建筑从来不止是“房子”,更是文化的容器、历史的见证。

而当鸟巢的钢结构网格、哈尔滨大剧院的流线型曲面出现在屏幕上时,课堂里再次响起欢呼。“这些现代建筑像不像展翅的飞鸟、流动的冰雪?”赵立娜告诉孩子们,中国建筑从未停下创新的脚步,从传统的榫卯结构到现代的钢结构,从地域特色的民居到国际瞩目的地标,一代代建设者用智慧与汗水,让“中国建造”成为世界舞台上的亮眼名片。

指尖生花:彩泥里的匠心传承

“接下来,我们要用彩泥捏出自己心中的中国建筑!”随着赵立娜的话音落下,孩子们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,小脸上写满期待。当五颜六色的彩泥分发到手中,课堂立刻变成了充满创造力的“建筑工坊”,有的孩子捧着彩泥认真思索,有的已经迫不及待地捏起了“屋顶”,还有的在小声讨论:“我要做故宫的角楼,得用黄色和红色!”

起初,“小先生”们还担心彩泥颜色不够齐全,无法满足孩子们的创意。但很快,这份顾虑便被孩子们的智慧打消。“我要做青砖,用蓝色加一点灰色试试!”“土楼的墙是黄色的,橙色加白色应该可以!”稚嫩的讨论声中,三原色在小手中交融,变成了黛瓦的青、城墙的灰、窗棂的红。这不仅是色彩的创造,更是孩子们用实践诠释“解决问题”的智慧,恰如古代工匠面对材料限制时的巧思。

然而,技术的挑战很快显现。年龄较小的孩子想捏出“飞檐翘角”,却总在细节处“卡壳”;有的想做四合院的门廊,却分不清“柱子”与“横梁”的位置。这时,“小先生”们便俯下身,用指尖轻轻点拨:“你看,角楼的屋顶是‘十字脊’,像四个三角形拼在一起,我们先捏一个大的三角形试试?”“门廊的柱子要立稳,底座可以捏得粗一点哦。”

在耐心引导下,孩子们开始专注于细节:为“土楼”捏出环形的窗户,给“四合院”加上对称的门墩,甚至为“微缩宫殿”配上小小的“石狮子”。一个男孩为了让手中的“东方明珠”更逼真,反复搓揉彩泥,把团状的彩泥变成均匀的长条形,再一根一根“贴”上去,不满意就推倒重来;一个女孩则用牙签划出“窗棂”的纹路,哪怕手有些发抖,也坚持要让线条整齐对称。

看着孩子们专注的神情,仿佛看到了千年前的工匠们,为了让斗拱严丝合缝而反复打磨,为了让壁画历久弥新而精研颜料,为了让桥梁屹立百年而测算无数次。这份对“完美”的执着,对细节的较真,对作品的敬畏,正是“精益求精”的工匠精神。当孩子们捧着反复修改的作品露出笑容时,我们忽然懂得:所谓传承,或许就藏在这一次次“不满意,再改改”的坚持里。

相映成趣:小小作品里的文化自信

课程接近尾声,孩子们纷纷举起自己的“建筑作品”:有的是色彩素雅的“国风小院”,“门口”的篱笆旁还蹲着一只“小猫”;有的是“微缩东方明珠”,用交错的彩泥条模拟钢结构;还有的是“四合院”,虽然比例不算精准,但门楼、影壁、正房的布局清晰可辨。这些作品或许算不上“精致”,甚至带着孩童特有的“稚拙”,但每一件都凝聚着专注与热爱。

这场“指尖上的建筑课”,或许没能让孩子们成为“小工匠”,但在他们反复揉捏、修改、完善的过程中,“工匠精神”的种子已悄然埋下;在他们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时,建筑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已慢慢扎根。正如那些从历史中走来的建筑,从设计到建成,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与坚持,今天的孩子们,也在用自己的方式,触摸着这份传承千年的力量。

当最后一个孩子把作品举起展示,我们的课堂里充满了孩童的创意,文化的温度以及工匠精神的回响——它告诉我们,中国建筑的智慧与精神,正通过一双双稚嫩的手,走向更远的未来。(suncitygroup太阳集团网站:刘灿)

返回顶部
Baidu
sogou